查看原文
其他

“相亲分析师”靠谱吗?

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-06-09
最近,“相亲分析师”成为社交平台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情感主播新赛道。

在直播或视频中,他们像老师一样站在黑板、白板前,拿着粉笔、马克笔,一条条拆解相亲对象简介里的“话术陷阱”,给屏幕前的观众“划重点”:不说体重就是胖、说家里有房那房子大概率不是自己的、自称“偶尔喝酒”的其实经常喝酒……


有网友直呼“大学就该开这门课”,也有人表示“比微短剧的反转还爽”。

“相亲分析师”走红,无非基于两点,一是有用,二是有趣。

说他们有用,是因为现在无论是线上相亲平台,还是线下的媒婆,很多都是为了两头拿好处,把相亲对象夸得“天花乱坠”,信息介绍容易失真,让相亲变得有点像开盲盒。

相亲分析师则把鉴别工作做在前头,按照“一针见血”的公式推论,将相亲对象的信息逐一解剖,令其“现出原形”。诸如,“1米76的身高,那他实际身高按照公式‘过5减4’应该是1米72;说了身高没说体重,那应该挺胖的。再看存款,30万左右,之前我们也说过,看到‘左右’,存款取左,体重取右哈……”

相亲分析师的这些推理公式,恰恰对应了一些人相亲后发现的真实。不少网友将相亲分析师称为“媒婆克星”,犀利撕开相亲对象“顶配”面纱。一些网友对这套理论深信不疑,正准备相亲的网友则把这些公式当成了“照妖镜”。

再说有趣。主播们经常会分享一些奇葩的案例,往往能吸引流量,大部分粉丝可能没有咨询的需求,而仅仅是围观,就像听段子一样。

实际上,并不是所有的网友都好糊弄,有些网友看破不说破,把它拿来当推理小说的“代餐”,要的是反转,爱的是爽点,“揭开真相”的那一刻令人上头。

“相亲分析师”的推理分析真的有用吗?

纯粹从经验入手,将既定公式套在所有人身上,这样的推理分析显然缺乏科学根据。

想当然地做了“有罪推定”,认为相亲对象必然“扬长避短”,一刀切地认为这些信息都是有水分的,可能连真实信息也被曲解。

这种想当然的分析,本身就漏洞百出,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“避雷”,但也从根本上消解了这一交友方式的真诚与可靠。

从实践看,“相亲分析师”从网友的互动中,综合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现象,进而导出自己的推理公式,以让共鸣有较大的概率。看起来好像有些用处,但并不能解决个体的实际问题。更何况,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,制造对立的话题,层出不穷的反转,很可能只是踩中网友爽点、成功吸睛引流的工具。

之前,分析师“军师无念”就因“传播具有不良价值观的情感教学内容”,其账号被平台封禁直播30天。

像直播的尽头是带货,媒婆的心头是红包一样,“相亲分析师”的案头是收费。据报道,某位粉丝数上50万的分析师,个人的咨询费是5万元包年,一对一咨询,“徒弟们”服务的费用180元一次。

社交平台上的“相亲分析师”

聊两句感情问题动辄先交上百元,当相亲者还在纠结“该信谁的话”,屏幕里的“老师”已经赚翻了。

当相亲成为一场功利性的“条件匹配”活动,自己被量化,相亲对象被量化,然后把两人套入公式,这样推理分析出来的“缘分”,真正能遇到的概率很小。

或许,这正是“相亲分析师”愿意看到的,越是加剧年轻人对婚恋的焦虑,相亲市场就越大,分析师的利润也就更丰厚。

很多人都有情感方面的困惑,需要过来人、有心人帮助解惑,给予一定指导。但这种指导应该是善意的、有针对性的、有根据的,而不是在对个人缺乏了解的前提下,以偏概全,片面支招。倘若全然相信,看人习惯性“挑刺”,反而变得更加迷茫,最终于事无补。

事实上,现在年轻人相亲更多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他们也在摆脱陈旧的“硬件匹配”剧本,更在意双方三观契合的程度。

前不久,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“新角”火了。一些年轻人吃到了只认“硬件”忽视“软件”的苦头,认识到搭伙和谐过日子比其它都重要,于是相亲时出现了不少“炸裂”的自我介绍和要求,被网友调侃“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界了”。

重视自我感受与志趣相投,就不会被所谓“推理公式”所左右。无论情感博主,还是“相亲分析师”,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救世主,又何必将婚姻大事交给他们做主?

以开设恋爱课成为网红的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曾说过:爱情是一种相互放大的力量,而非解决生存问题的救生圈,“爱”需要两个人一步步攀登,共同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生命时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更多高校增设“恋爱课”。浙江“浙里办”设置了相亲角之后,近日“浙江公益红娘地图”又正式上线。

当市场泥沙俱下时,除了对市场存量的规范,还要有政府公共服务增量的供给,以尽快缓解年轻人的相亲焦虑,并能用良币驱逐劣币。



撰稿:丁慎毅
编辑:刘振 蒙国锐

—————   推荐阅读   —————

从严查处,让他们“长记性”
不能全靠“魔法对抗魔法”

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